張青蓮(1908.7.31-2006.12.14) 江蘇常熟人。無機化學家、教育家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。 1922年入蘇州桃塢中學(即聖約翰大學附中),曾在校內中、英文競賽中名列榜首。1926年高中畢業,考入私立光華大學化學係,用三年半的時間修完所需學分,1930年畢業時以第一名獲得銀杯獎。大學畢業後,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。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院,從事無機化學學習和研究,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公費留學。1934年秋,入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化學係學習,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菲爾特(E. H. Riesenfeld),從事-的研究,學習期間共發表論文10篇,成為當時世界上首批從事穩定同位素研究的年輕學者之一。1936年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。1936年秋隨導師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一年。1937年回國,借用光華大學實驗室,繼續從事研究。1938年,任光華大學教授。1939年赴昆明,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係教授,擔任普通化學、物理化學、高等無機化學、絡合物化學等課程的教學。1943年,論文集《-之研究》獲國民政府教育部民國32年度學術二等獎。1946年隨清華大學遷回北平。1950年,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組專門委員,全國科聯宣傳委員會委員。1951年,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。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,任教育部課程改革委員會化學組副組長。同年任北京大學化學係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,講授無機化學課程。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。1978年至1983年,任北京大學化學係主任,校務委員會委員。1979年,任教育部化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。曾任《化學學報》主編,《中國科學》、《科學通報》編委,國家出版總署化學組審查委員,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物理化學組名詞審查委員,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,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學術秘書,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,北京市政協常委,中國質譜學會理事長,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,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副主任等職。2006年12月14日晚上7點3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98歲。
评论专区